2017.2.16 施一公院士(清华大学)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7-02-14作者:

报告题目:Mechanism of RNA Splicing by the Spliceosome
报告人:施一公 院士
主持人:冯新华 教授
时   间:2017年2月16日(周四)下午3点30分
地   点:校友楼紫金港厅

报告人简介:
       施一公(1967-),河南郑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结构生物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现任中国科学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
       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系统阐述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细胞凋亡蛋白酶激活、抑制、再激活、及调控的分子机理;在重要的膜蛋白领域解析了人源γ-分泌酶的原子分辨率结构,并且基于结构分析研究了γ-分泌酶致病突变体的功能,为理解γ-分泌酶的工作机制以及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方面,施一公教授及其团队也做出了相当卓越的贡献,他们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从而了解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将人们对“中心法则”的了解大幅度向前推进。
       曾获舍尔学者基金会颁发的舍尔学者奖(Searle Scholar)及雷拓爱伦基金会颁发的雷拓爱伦学者奖(Rita Allen Scholar),获得2003年“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0年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2010年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2013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4月30日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底获“中国医药最高荣誉”的“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2015年获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获凤凰卫视2015-201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