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首期“脂在浙里”学术研讨会在杭州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脂类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脂类在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膜生物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及其在生理病理功能与机制的前沿科学问题进行共同深入探讨。
精彩回顾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新华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冯院长代表主办方,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们致以诚挚的欢迎,感谢大家分享前沿研究与最新进展。同时,他对与会代表及会务组成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强调了各方协作对于会议成功举办的重要性。冯院长祝愿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期待本次研讨会能为脂类研究领域搭建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推动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指引,共同开启脂类研究的新篇章。
武汉大学宋保亮院士以“Cholesterol Homeostasis and Metabolic Diseases”为主题,分享了一种不依赖于COPII的胆固醇运输新机制,并系统阐述了USP20在饮食调控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核心作用。此外,宋院士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抑制糖蛋白受体ASGR1从而促进胆固醇外排的降胆固醇新策略,为胆固醇相关的代谢疾病带来了新的启示。
推荐阅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28-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006-3
Session 1: Lipid Transport
浙江大学Dante Neculai教授以“Sphingosine-1-Phosphate Signaling Activates E-Syt1 to Facilitate HDL-derived Cholesterol Transport”为题,介绍了HDL结合到细胞表面后,通过S1P信号激活E-Syt1蛋白,进而调控ER-PM接触位点的分子机制。该机制在细胞摄取与转运来自HDL胆固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
https://www.cell.com/trends/cell-biology/fulltext/S0962-8924(20)30052-0
北京大学陈晓伟教授以“The Metabolism and Transport Homeostasis (MATH) of Lipids”为题,阐明了新鉴定的磷脂翻转酶TMEM41B在脂蛋白发生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此外,TMEM41B的缺失将引发内质网形变,使得肝脏脂蛋白分泌受阻的同时过度脂质合成,最终诱发严重脂肪肝。这些发现凸显了脂质转运稳态的重要作用。
推荐阅读: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1)00223-0
Session 2: Lipids and Membranes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黄勋研究员以“PS Metabolism and ER Calcium Homeostasis”为题,通过果蝇与哺乳动物细胞模型,揭示磷脂酰丝氨酸(PS)代谢与钙离子稳态之间存在关联。研究发现,PS代谢紊乱将破坏细胞内的钙离子稳态,进而诱发相关的疾病发生。这些发现为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推荐阅读: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1008548
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David Teis教授以“Lipid Regulation by a Golgi Quality Control Network”为题,利用酿酒酵母为模型,阐明了高尔基体质量控制依赖于Dsc泛素连接酶复合体,而Dsc底物的积累依赖于含有较短且不对称酰基链的甘油磷脂的丰度升高。这为理解膜脂特征与膜蛋白互作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推荐阅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676-6
伦敦国王学院Snezhana Oliferenko教授以“Exploiting Divergent Biology of Two Fission Yeasts to Understand Membrane Function”为题,通过对比两种裂殖酵母S. pombe和S. japonicus脂质组,解析了甾醇类似物diplopterol的合成是S. japonicus能够适应厌氧与高温环境的关键,而磷脂酰基链的不对称性是S. japonicus能够容纳diplopterol的前提。这些研究拓宽了对膜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推荐阅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515-w
浙江大学徐素宏教授以“Golgi recruitment and PI(4,5)P2 regeneration in membrane repair”为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型,通过快速活体显微成像技术,系统阐述了当体细胞膜受到大型损伤后,细胞感应损伤以及修复损伤的分子机制。以上研究为理解质膜损伤修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推荐阅读:
https://rupress.org/jcb/article/222/8/e202303017/214098/Triggered-Golgi-membrane-enrichment-promotes?searchresult=1
Session 3: Advances in Lipid Technology
浙江大学林世贤研究员以“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Lipidation Mimics in Living Cells”为题,介绍了其课题组基于计算机辅助筛选策略设计的一系列完全模拟天然脂化修饰的非天然氨基酸。这些非天然氨基酸能够实现脂化修饰的遗传编码,并在多种功能蛋白质引入脂化修饰。
推荐阅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3-01400-8
浙江大学李炫祯研究员以“Spectroscopic Insights into Lipid Dynamics: Label- Free Imaging for Cellular Molecular Profiling”为题,分享了其课题组开发的多种基于拉曼成像脂质分子成像技术。这些技术实现了在没有任何荧光标记下对不同类型脂质分子的亚细胞水平成像。
推荐阅读: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4c01398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adv.adm7687?rfr_dat=cr_pub++0pubmed&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3Arid%3Acrossref.org
Session 4: Lipids and Metabolism
北京大学刘颖教授以“Decoding Amino Acid Sensing: Molecular Machinery and Mechanisms”为题,介绍了SAR1B作为一种新的亮氨酸受体蛋白可以通过与GATOR2的相互作用调节mTORC1的活性。而与已发现的亮氨酸受体蛋白Sestrin2相比,SAR1B对亮氨酸更加敏感,识别亮氨酸和GATOR2不同的结构特征,且组织分布具有差异。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亮氨酸感受机制。
推荐阅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768-w
上海交通大学王计秋教授以“A Brain-to-Gut Signal Controls Intestinal Fat Absorption”为题,首次揭示了肠道油脂吸收可以受到大脑的直接调控;中药成分葛根素可以抑制这条“脑肠轴”,使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变短,导致吸收表面积缩小,随粪便排出的油脂增加。以上发现为减肥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推荐阅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929-5
西湖大学邹贻龙教授以“Targeting Lipid Unsaturation and Ferroptosis in Cancer Metastasis”为题,阐明了转移癌细胞具有更高的铁死亡敏感性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脂质含量。PUFA一方面可以掺入质膜增强膜流动性,另一方面作为癌细胞β-氧化的主要底物为细胞供能。因此,可以通过抑制PUFA的β-氧化与掺入膜脂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这为靶向脂质代谢的抗癌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推荐阅读: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270-4
浙江大学冯新华教授以“Starvation, BMP Signaling and Cell Death”为题,分享了其课题组在细胞如何响应饥饿这一问题上的新进展。研究发现,饥饿可以诱导RETREG1靶向BMP受体进行自噬溶酶体降解;此外,GSDMA在细胞饥饿条件下将被磷酸化激活,进而引发细胞焦亡。
推荐阅读: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4)01079-9
Selected Presentations
本次研讨会还遴选了四位优秀青年学者报告:
来自清华大学孙前文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郑成霞以“Inner-envelope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romotes DNA Replication and Nucleoid Biogenesis in Early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为题,揭示了叶绿体发育过程中内膜磷脂酰乙醇胺对DNA复制和类核形成的重要调控作用。
来自浙江大学叶存奇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王远在“Uncovering New Principles in Phospholipid Biology with High-Sensitivity Mass Spectrometry”报告中,分享了基于高灵敏度质谱技术的磷脂生物学新发现,为理解磷脂代谢调控提供了新视角。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陈豪燕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黄孝雯在“Obesity,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sm: A Triad Shaping Immunotherapy Response” 研究中,深入解析了肥胖、肠道菌群与代谢的互作关系及其对免疫治疗响应的影响。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的陆碞研究员以“Sodium Butyrate Regulates Macrophages Immune Responses by Reprogramming the Lipid Metabolism” 为题,系统阐述了丁酸钠通过重编程脂质代谢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Session Chair's Highlights
Snezhana Oliferenko 方东 佟超 陆华松
伦敦国王学院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Closing
闭幕式上,本次研讨会组织者之一、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叶存奇研究员代表主办方向在本次研讨会上分享前沿成果的专家学者、辛勤付出的会议学术委员会成员、专业引领讨论的各场次主持人、积极参与交流的学者同仁以及默默奉献的会务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谢意。他特别感谢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坚实后盾作用,为会议成功举办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向ABsciex、诺唯赞Vazyme、吉艾姆、青岛腾龙和君灿建筑等合作伙伴的鼎力赞助致以衷心感谢。叶存奇研究员表示期待下一届会议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拓展合作维度,为研究领域开辟更广阔的前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的诞生。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脂类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的平台,更为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脂类研究能够取得更多突破,为人类健康与科学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待明年与您再次相聚!
脂在浙里|Lipids@ZJU
主办方: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会议组织专家:冯新华、叶存奇